Saturday, December 22, 2007

就讀部份時間神學/夜校之分享 [ 楊正倫 & 葉定 ]

神學,何者需之? ( Who Needs Theology ? )
--------------------------------------------
I) 何謂神學?

現今世界,資訊科技百花齊放。不管是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建筑學,電腦學,文學,哲學…都有其包羅萬象,深不可測的學問及研究。
神學,英文-Theology,希臘文 -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Theos) - 即神/上帝 和 λογος(Logos) - 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正確認識上帝的學説之意。有些人也就單單把神學看為我們研究及探讨的一門學問而已。今天的西方,抱此态度念神學者,乃司空见惯之擧。遺憾的是,此絕非念神学學之正確心態。
我個人相當喜歡新加坡神學院講師-李振群博士在其著作《如此我信》對神學之定義:“神學,不是研究神的知識。他是我們信心的經歷,從這些經歷不斷做反思,而透過反思更加了解我們所信的。”
神學可分為幾類:1聖經神學/研究;2系統神學;3哲學神學/護教神學;4歷史神學;5教牧學/實用神學。已故維眞神學院(Regent College)講師-Stanley J. Grenz及其好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教授-Roger E. Olson合著的《Who Needs Theology》(甚麽人需要神學)提到3个主要“神學工具”(Theologians’s Tool) :首要工具-聖經信息(Bible Message);次要工具-教會的神學遺產(Theological heritage of church);附加工具-當代文化(culture-contemporary). 有此可鉴,神學之主要根据(或前提)是神透過歷代眾僕人所完成的啓示-《聖經》及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缺此二者,就有淪為把神學純粹看為學問的危機。望各位主内鄉親父老們切記。

II) 神學起源

耶穌基督升天後,門徒於五旬節經歷聖靈降臨,得着能力傳道。信徒人數激增,教會被建立起来。公元一、二世紀,除了来自原猶太教徒及羅馬政府的逼迫,整個基督信仰之信念,面對由内到外,洪水猛獸般的挑戰。
在外,許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產生誤解,不少護教士紛紛为為信仰辯護。在内,各路異端興起,扭曲信仰:當中,有自稱爲‘聖靈的喉舌’,領受新啓示,新預言,並與两位女先知魂遊向外的孟他奴;教導人極端輕看物質,依靠一些奥秘知識方能得救的諾斯底主義;教導人輕看舊約書卷,祇看重部份保羅書信及一些新約書卷的馬吉安..等等。
在这樣的背景下,當時的教會領袖開始思考:哪些書卷應該被接納為正典?如何將聖經這叙述性的記錄,化成邏輯性、條理性、系統性的語言,向教内教外之人陳述基督教信仰?如何正確地了解聖經教訓?
在神的引領下,先賢們(教父們)千思萬想及長時間討論,終於在大約公元4世紀,聖經正典成形,普世信經面世: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確定三位一體的神),迦克墩信條(確定耶穌基督神人二性)…。基督教神學,也伴随着它們,登上了教會歷史的舞臺。

III)我們需要神學嗎?

神學是教牧的專利嗎?一般信徒需要神學嗎?《Who Needs Theology》一書,也對基督教神學作以下定義:“Christian Theology is reflecting on and articulating the belief about God and the world that Christian share as followers of Jesus(God Centre Life)”[基督教神學乃讓我們这些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對上帝的信仰及基督徒所享有的世界不斷地作反思及對其了解更清晰化(以神為中心的生活)].與先前的定義不一樣之處,是讓我們看到 - 神學,對每一位信徒都相當重要,而並非牧師,傳道專有的。
千多年前有諾斯底,今天有與其相似的“新纪元運動”。以前有孟他奴主义,現今有极端靈恩教會。當年有馬吉安主義,今日在神學路线上有一稱爲‘自由神學/新派神學’(Liberal Theology)-即把聖經有闗耶穌神性,及神跡的部份抱着可有可無之態度。近一两年,有《达芬奇密碼》,《猶大福音》…紛紛向我們信仰發出挑戰之物。主内的鄉親父老們,面對千軍萬馬,十面埋伏的‘敌軍’,以扎根神的話語、正解聖經、認識正統及基要眞理,來裝備自己迎敌,難道不是當務之急的事嗎?

IV) 三一神學院-夜間課程之得着

至今,已參加了三一神學院的4門夜課 - 教會論(林鴻信博士);基督徒與社會關懷(李宗高牧師);瑪拉基書(潘朝偉博士);教牧書信(李茂政博士)。當中學習良多。從中,我能認識不同宗派的教會體制,聖靈的恩賜,充滿與教會體制、行政的關係。基督徒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及其聖經和神學根据。瑪拉基書及 教牧書信 给予作為教牧和教會領袖的教誨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觀察經文的上下文,歷史背景,對我們了解經文教導將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大部份基督徒對舊約聖經許多書卷的認識,較之新約書卷,會稍逊一籌。其主要原因,是對古希伯來,巴比倫,中東一带的文化背景所知甚少。
上夜間課程,讓我在以上這些方面受益匪淺。爲此,小弟鼓励各位弟兄姐妹,给於自己一個挑戰。8星期的課程(每星期二晚上7時半 至9時半),費用50元新币。這笔錢及這16 小時的付出,不能讓你滚更多的錢,也不能讓你成為任何一方面的成功人士。然而,祇要你抱着正確的心態,他能漸漸為你提煉一副‘黄金盔甲’,一把‘屠龍寶刀’,以備迎接四面八方挑戰我們信仰的‘勁敌’。

( 葉定 弟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神《基督教研究文憑》修讀心得
-----------------------------------

在修讀了两個學期的《基督教研究文憑》,感觸良多。希望在这裏能和大家分享我心中的話。
我的事奉生涯從我中學生活開始:曾經在自己的教會、學校、年議會少年團契擔任不同的事奉,包括副主席、財政、靈修組組長等。在大學期間參與小組組長的事奉,也委身於雅德門的小組組長、主日學老師、主日崇拜事奉等。
十多年的事奉生涯,酸甜苦辣都有。神的恩典够我用,讓我仍然以熱誠的心去事奉。我一直有這樣的心願,希望能在神學院參與夜校課程,提升我的事奉素質。很感恩在我朋友的鼓勵下,我報名參加新加坡神學院的《基督教研究文憑》。
此課程原則上是為新加坡本地教會的長執/領袖而設,目的為提供此等信徒領袖完整及高水平的訓練,使他們有機會接受類似教牧同工們所接受的裝備,以促使教會的領導層能够更順暢地與教牧同工配搭、更有效率地推動教會事工,進而使神學訓練更加普及化。課程内容包括聖經概論、神學概論、門徒訓練、基督教教育、研經法、釋經法、講壇事工、佈道學等。
在這两個學期裏,我共修讀了四個科目,分别為舊約信息精華(二)、小組動力、研經法及基督教教育概論。我第一次速讀《新譯本》从舊約信息精華(二)開始,舊約信息精華(二)幫助我更了解智慧書和大小先知書的背景和神學思想。小組動力為我的小組事奉注入强心劑,讓我學習更多樣化地带領小組,幫助組員更健全地成長。研經法的两大内容為歸納式查經法和字義研究,感恩的是,我能應用所學的於主日學教材;同時,學生們也能明白并接受我的教學。基督教教育周期是基督教教育概論的課程内容,包括聖經的引導、年龄特征、目標與目的、課程與節目、教材與教法、行政與管理及課程評估。我也透過这個科目和其它教會的弟兄姐妹交流,擴大我的視野。由於篇幅有限,我不能詳述这個課程给我的幫助和影響。
現在知識水平普遍提升,時代的考驗嚴峻。我們需要更全面的屬靈裝備來抵擋魔鬼的詭計。神學院的平信徒神學教育對事奉多年的弟兄姐妹是一个提升靈命的平臺。希望我的分享能鼓勵弟兄姐妹對信仰有進一步的反省。

(楊正輪 弟兄)

Tuesday, September 25, 2007

華文教會的前景如何?

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 – 因有好些重要日子。“馬來亞慶獨立50周年”,“香港特區成立10周年”,“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逝世10周年”,“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逝世10周年”,對於教會(尤其是華文教會),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今年是“馬禮遜來華200周年”。

十年前,我就讀中學 - 高中二年級。記得那年,大約在戴安娜王妃逝世那段時間,我因腿部有一顆大暗瘡而動了一個小型手術。它是我那年一個“慘痛”的經歷。我想它也將是我人生其中一件刻骨銘心的事。但是,若說到有意義的事情,我倒覺得有件事非提不可。那一年,中國拍了一部在後來獲得第20屆白花獎最佳故事,一部對我們 - 炎黃子孫 意義深遠的歷史電影 - 《鴉片戰爭》。在此電影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段:(一)當英女王-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與其大臣討論是否要因林則徐焚燒鴉片而對華宣戰時,她說了這樣一句話“The fact is, who get the hold of China, he will have the entire east, the 19th century(誰擁有中國,他就擁有整個東方,擁有19世紀)”,這句話,把影響19世紀西方列強的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 活生生地展現出來。(二)當英國在攻佔定海縣,以它作爲侵華戰爭(鴉片戰爭) 一重要基地前,英軍總司令以重金要求該縣縣令 – 姚懷祥 讓出定海,英軍總司令還讓其屬下展現英國軍艦火砲的威力,姚懷祥看了之後, 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從未看過那麽大的船,也未見過那麽狠的炮。但是,我必須抵抗,我大清的官兵有死無降。”。最後,英軍成功攻佔了定海,姚懷祥成了鴉片戰爭的第一位殉國英雄。我們-基督徒,在面對挑戰,四面楚歌時,會臨陣退縮呢?還是像米該亞先知那樣,即使聽見所有人都在討好亞哈王,卻仍然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耶和華對我說甚麽,我就說甚麽”?

鴉片戰爭 和 香港 的歷史,作爲中華民族的你,到底懂多少?而它們与中國教會史及華人教會史那曲哲離奇的關係!作為華文教會一份子的你,又懂多少呢?大約1839年,清宣宗道光皇帝,差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施行禁煙(即禁鴉片)。鴉片,於清仁宗 嘉慶皇帝 期間開始大量 運進中國 販賣,當時,最高的數目,一年大約運進5,000箱鴉片。道光年間更爲嚴重,最大的數目,一年大約運進50,000箱鴉片。中國的王公大臣及黎民百姓的健康受到了古往今來最嚴重的荼毒。道光皇帝察覺到這問題,因此派林則徐禁煙。為表禁煙決心,林則徐派兵包圍商管,迫使負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務總監Charles Elliot 交出所有鴉片,並於虎門海灘,把爲數20,000多箱的鴉片盡燒。英國商人忿而把此事通知英國政府。當時以自由貿易而成爲當時世界“經濟老大”的大英帝國,無法對此事容忍。就在英國史上赫赫有名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的支持下,英國國會以271贊同票對262反對票,通過對華宣戰。

可憐的道光皇帝,高宗 乾隆 及 仁宗 嘉慶 所留下的,是一個大羅金仙也難以解救的爛攤子,一個千蒼百孔的大清王朝。政治腐敗,加上軍事落後,清兵根本無法抵擋擁有“海上霸王”之稱的英國軍艦。1842年,中國與英國簽訂了中國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 《南京條約》,在這條約下,香港島成為了英國的屬地。接下來,不平等條約陸續簽訂:在1860年的《北京條約》,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之後,在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The Convention for the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英國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即新界)及附近二百多個離島,為期99年。“東方之珠”正式在歷史舞臺上展露了頭角。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UK & People Rep. China)。根據這份聲明,英國將於1997年7月1日把香港的主權歸還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在先賢們披荊斬棘,歴遍風浪後,從一個默默無名的捕魚小島,成爲今天亞洲五小龍之一,百業興旺的繁華都市。即使回歸中國十年,它的風采浪漫依然。

好!鴉片、香港史的敍述暫時於此告一段落。那麽,華文教會又如何與這一切扯上闗係呢?這就是我要提的另一重要節日 – “馬禮遜來華200周年”。1807年9月8日,由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所差派的一位蘇格蘭人 -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抵達了廣州。這名第一位來華的基督新教宣教士,因著福音的緣故,含辛茹苦學習中文。第二年,爲了讓千千萬萬中華兒女能認識上帝的至聖真道,他開始邊學中文,邊翻譯聖經。當中,有許多同工協助,米憐(William Milne)為其中得力助手。1823年(即 馬禮遜 來華第16年),第一部中文新舊約聖經 - 《神天聖書》正式面世。爲了不讓一般平民百姓有閲讀上的困難,同時避免士大夫們感到太低俗,馬禮遜選擇用當時較淺通,即用於寫章回小説的文言文翻譯《神天聖書》。1907年(即馬禮遜來華100周年),爲了讓全中國有一本統一的中文聖經,當時的教會決定一起翻譯,修訂一本中文聖經。而這本聖經於1919年正式面世,它就是我們華人教會無人不知曉的《和合本聖經》,這本聖經,有不少地方是參考《神天聖書》的。除了翻譯聖經,在其得力助手 米憐 的協助下,他也從事出版,教育及醫療事業。起初,爲了方便在中國居留,他成爲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該職務除了減輕英國教會在經濟方面支持他的負擔,也方便他學習中文。 之後,因著中國的政策上的封閉(鴉片戰爭前),馬禮遜與米憐在中國以外尋找傳福音根據地,一開始先到馬六甲,後遷到新加坡。英華書院,先後在此二地設立校址。在新加坡,這書院的成立,為新加坡的教育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這位來華先鋒於1834年8月1日,安息主懷,享年52。

馬禮遜逝世後兩年,即1836年,以《神天聖書》爲主要參考而修訂的一本新約全書-《新遺詔書》自行被出版。1838年郭實臘自行出版一本舊約全書-《舊遺詔書》。1842年,因著《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放了五個向外通商港口 – 廣州、福州、廈門、上海 和 寧波。香港也正式成爲英國領土。1843年8月22日 至 9 月4日,來自英,美的差會,教會,協會... …15名代表於香港舉行宣教士譯經大會,決定修訂《新遺詔書》、《舊遺詔書》…,結果《委辦譯本》(新約全書)於1852年面世。翻譯聖經,除了要精通中文,對中國的歷史,文化也必須有一定的“功力”。所以,於香港進行的譯經工作,無形中激起一股研究中國文化的浪潮。這股浪潮,促使香港成爲中國文化研究之“重地”。

中國的門戶開放,一放面,對宣教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但同時,也增添了許多麻煩。因著一些“教案”的發生,西方列強(尤其英,法)借此對華宣戰。隨著來的,自然是許多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再者,也因著一些教會處事不當,對中國人所造成的傷害,導致了中國人對教會的敵意有增無減。不少宣教士在這時期,為主殉道。之後,中國教會繼續經歷不少艱辛時期,如 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革”時期。總而言之,中國教會的滄桑史,非三言兩語能道盡。但感謝神,歷世歷代,先賢們用鮮血,眼淚所灑下的種子,神總是讓它們有歡呼收割的一天。今天,中國的基督徒人數,官方統計-大約四千万,但許多有關方面研究人士,卻相信基督徒人數大約有六千万(甚有者認爲,上億人數,也不無可能)。當然,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福音工作仍需努力。在學術界裏,越來越多中國學者開始以較開放,公正的眼光看待教會或教會歷史。這對於當代福音工作而言,福哉?禍哉?蓋棺定論爲時尚早,但它畢竟還是能成爲分享福音的一個橋梁。

在海外,就在馬禮遜把宣教基地移到東南亞一帶(馬六甲,新加坡)時,亦開始了那一帶的宣教工作。之後,除了一些來自西方的差會,還有來自中國,香港等差會,也陸續不斷到來(尤其 馬來西亞,新加坡)為華人教會做開阜工作。至於臺灣教會,則有馬偕(Mackay)做開阜工作。在馬來西亞,除了東馬有爲數不少的基督徒外,西馬的基督徒卻只佔了人口的3 至 5%,新加坡 - 20% ,香港 - 8% ,臺灣 - 5%。各位主内的鄉親父老,看到這一堆數字,你心是何感想?作爲華文教會的一份子,你覺得華文教會在這方面,有何可待改進及努力之處?今年9月1日,四大宗派,於聖 安德烈坐堂(St. Andrew Cathedral),為紀念馬禮遜來華200周年 ,舉辦了聯合感恩崇拜。感謝神,馬禮遜來華200年後,《和合本修訂版 – 新約全書》正式面世;預計舊約全書將於1、2年後面世。華文教會將擁有一本被修訂得更好的聖經。當天崇拜信息題目為“華人教會何去何從?”(講員:鍾志邦博士)。鍾博士對於許多不看重這節日的教會長執感到非常失望。而小弟我,卻是對四周圍屈指可數的年輕臉孔,感到心灰意冷。年輕的一代!別告訴我,你們沒有人懂馬禮遜是何方神聖。你們到底是如何看待華文教會的前景?我心裏甚至有股衝動式的感嘆“新加坡華文教會的下一代完蛋了!”。

鍾博士說了一句很漂亮的話“你我坐在這裏,是因為宣教士效法基督所流下的血”。如鍾博士所言,基督徒的歷史觀,是把“過去,今天,將來”連接起來。先賢們背負主的使命,深信“草會枯乾,花會凋謝,唯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賽40:8)”,以他們的血和淚把教會建立起來,更讓我們能閲讀上帝活潑的聖言。哲學家Hegel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是人類從來都不從歷史吸取教訓”。張士權(香港)在其《有教無懼》説道“當一個國家搞集體失憶,她會喪失了自己寶貴的靈魂”。上帝對摩西說“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帝要他的百姓記得與他們祖宗所立的約,換言之,上帝要其子民有歷史感。前人的豐功偉績,功過得失,不能成爲我們的絕對標準,但能成爲我們的“前車之鑒”。上帝在過去,對其子民及教會的保守,管教,引領,將成為我們展望教會未來之重要參考。對於華人教會的前景,鍾博士以一句話總結“心中火熱,頭腦冷靜”。極端靈恩教會,空有一腔熱血,卻很少對信仰做反思。而極端保守教會,卻頭腦太冷靜,漸漸變得冷淡。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我們要學習的寶貴功課。

您認爲呢?

主内 葉定

Tuesday, May 01, 2007

那平凡的女子

“ 天上的星星不説話 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天上的眼睛眨呀眨 媽媽的心呀鲁冰花
家鄉的茶園開满花 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夜夜想起媽媽的話 閃閃的淚光鲁冰花 ”

那天是2007年4月22日,是媽媽來新之旅的最後一天。送了媽媽上車,才到教會去。正巧,我們主日學師生們在崇拜即將結束前,練習這首歌,準備在孝親節呈現。一面望著歌詞,一面唱,心裏同時也有許多感觸。不但是媽媽的話,還有媽媽的臉,聲音,媽媽煮的美食,都依依不捨。臨走前,帶媽媽到JURONG POINT購物中心,媽媽在巴士裏對我說:“明天,你又囘到您的正常生活,不需要天天陪伴我了”。其實,心裏多希望這“不正常”生活能延長一些。

雖然,時常都能在Messenger與媽媽閑聊,周末,還透過電話聊天。但這一切,都比不上媽媽在身旁那一般溫軟。

臺灣有一著名輔導家 – 簡春安博士(他是個基督徒),說過一斷自己的故事,是我個人蠻喜歡用以鼓勵弟兄姐妹或朋友珍惜父母的。 簡博士,出生於平困家庭,父親透過和親朋戚友借錢負擔其學業。每當簡博士出門時,他的父親就拉著他手,對他說:[春安,過馬路要小心,記得,紅燈不可以過,綠燈才可以過。過的時候,左邊看,右邊看,前面看,後面看]。這類情況一直持續到他念初中,開始覺得有些厭煩,當父親拉著他手,對他說:[春安,過馬路要小心,記得,紅燈不可以過,綠燈才可以過。過的時候,左邊看,右邊看,前面看,後面看]。他就很不耐煩地推開父親的手,說:[哎唷,好了爸,不要說了]。直到高中生涯,父親這動作從未停止。所以,沒當父親說完後,他就以一副愛理不理的態度回答:[說完了吧?我走了]。 因著學業成績優良,簡博士有機會到國外深造,還得了博士學位。正當,他囘臺灣與父母團聚時,他萬萬沒想到父親‘那動作’十年,百年不變。一出門,父親拉著他手,對他說:[春安,過馬路要小心,記得,紅燈不可以過,綠燈才可以過。過的時候,左邊看,右邊看,前面看,後面看]。他很不耐煩地回答:[知道了,爸爸,你兒子我已經是博士了]。

直到一天,這熟習的動作,聲音在他腦海裏再次浮現,可惜的是,他已沒機會再親耳聽到這聲音。他父親已經以世長辝了。這時,他才慢慢領悟一個道理 - 父親的學歷沒有他那般高,見識不比他廣闊,和他撈叨交通規則,是父親唯一懂得表達他愛兒子的方式。有時候,當媽媽在網上幫我尋找一東西,心裏會覺得有些不耐煩。因為我覺得我在電腦,上網方面的知識比她多,她的做法未免多此一擧。簡博士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提醒。當媽媽在我身旁時,她可以做飯,燒菜,幫忙處理一些家務。但是,當我們天隔一方時,媽媽覺得這是她能助兒子一臂之力的方式,她會覺得高興的。她這擧動,看起來多餘,背後,卻帶著天涯一方的心肝,帶著一份無微不治的愛。

若你問我,哪一句話,把母愛形容得最好的。我認爲,是在李健安博士的一堂講座所說的
母親,她是那平凡的女子,她以她的平凡,顯出她的不平凡

感謝神,把這‘平凡的’女子賜給我。

願神賜福天下父母!!!

主内 葉定

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奇妙恩愛

遠自希臘時代,人(西方)开始通過舞臺,把一則則故事(不管真假)-即戯劇 呈現給觀衆。中國自炎黄時代也有類似的東西,發展至後来,有稱之爲“大戲”的。一至到近代,觀衆已能通過銀幕欣賞之 – 電影。

今日的社會,相信很難找到一个没看過電影的‘怪物’。電影似乎對我們人類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最近看了一本書《浮影聖光》(禤浩榮著)。作者通過它所看過的23部電影,與我們分享 - 俗世電影 与 基督敎信仰反思。“電影,看過了不就算了嗎?现今社會工作繁重,看電影是用来娱樂及消磨時間,那還有閑情去做甚麽反思。”相信这是普羅大眾的心聲,連許多基督徒也身列其中。今日的基督徒連花多一些時間默想,靈修都覺得是天大的難事,更何况是對所看的電影做反思。因此,小弟鼓励弟兄姐妹閲讀此書。

作者所分享的電影當中,其中两部令我感触甚多的是《受難曲Passion Of The Christ》及《風之谷Nausicaa》(日本動畫)。《風之谷》雖然不是聖经故事或福音電影,但其故事内容卻有好些與救恩相似的地方(禤浩榮甚至覺得 動畫大師 - 宫崎駿 有可能是受了原自聖經的觀念所影響)。 對於《受難曲》,作者其中一則評語是 – 盡管这電影拍得何等“原汁原味”,導演-Mel Gibson如何在凖備工夫上刻苦耐劳,還是無法100巴仙表達出耶穌所承受的痛。

有人問道,全知的上帝肯定已知亞當會犯罪,爲何還要創造人?除了肯定上帝不是罪的源頭外,我無法知道這問題的答案。但令我更不明白的是 - 人犯罪後,爲何上帝還要救我們?全能的上帝,肯定有包羅萬象的方式可以救人,爲何卻選擇了道成肉身,飽受痛苦,把一個我们們不配領受的福氣賜給我們,揀選我們成為祂的兒女。真是奇妙的愛!何等長濶高深!如此恩典,絕非慿一句“無以爲報”就足够説明的。

願以此詩歌 傾出心中情 - 《主你爲何?》

“親愛的主,你為何愛我卑微罪人,離開尊貴天家 降下,誕生在人世間。
親愛的主,你為何甘受貧寒輕慢,我的心 永遠不明白,你奇妙的恩愛。
親愛的主,你為何被挂在木頭上,偏体鳞伤 鲜血淋漓,親身還我罪債。
都是為我,都是為我,这悖逆的亡羊,我豈能 豈能忘懷 你奇妙的恩愛”

弟兄姐妹,你知道自己是何等有福氣的人嗎?即使我們用盡一生,廣集全天下最高等的“四书五經,四户全書”,也無法參透永生上帝那深不可測,奇妙莫名的大愛。當我回想自己過去有許多的埋怨,忘記了神的恩典,真是何等的罪该萬死,但神卻從不丢棄我,恩典常随,把我的信心越建越稳。弟兄姐妹,若你也是這樣,希望這些分享,幫助你好好默想,珍惜上帝的救恩,深信祂在你身上的美意。

哈利路亞!萬國列邦,諸天穹蒼,全人類,眾天使 – 整個大宇宙,都要向全能的大主宰发出最高的讚美。
我的全人,全心要向耶和華歌唱!從亙古,到永遠,我要頌揚祢奇妙恩愛!

葉定

Sunday, October 15, 2006

《基督教的傳播真得靠武力嗎?》

看了楊虹幹事( 新加坡FES 的一位全職幹事 )於聯合早報所回應一偏提到“基督教的傳播有靠武力”的文章,我就想起1 – 2 年前在新加坡三一神學院參與由林鴻信博士(臺灣神學院院長)所教授的教會論課程。當林博士提到教會應否參與政治一課題時,他說到很多基督徒認爲閉口不言政治,不參與其中,不發表任何與政治有關的意見就是最好的。可是沉默不言,也是一種參與。因你若閉口不言,對於當權者而言,代表你對現有的政策滿意。對政治不太感興趣的我,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另外也使我想起一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的弟兄。當一位講師帶領一群學生討論同性戀課題時,絕大部份學生都表示認同此事,這位弟兄覺得作爲一位基督徒,應該在這事上說些話。雖然他所說的,得不到學生及講師的認同,但爲著他那點勇氣,我覺得應向神獻上感恩。

我們是“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若一味沉默不言,隨波逐流,不但不能成爲時代的中流砥柱,還任由世人踐踏,污辱及褻瀆神的至聖真理,此身份實在當之有愧。我感嘆自己“學藝未精”,很難在這事上盡一份力。更慚愧的是,當《達 芬奇 密碼(Da Vinci Code)》,猶大福音書… 等 面世時,若不是神興起祂的僕人説話,自己還差點受其影響, 深陷其中。由此可見,自己需要成長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小弟在此願與各位“鄉親父老”分享楊虹幹事所發表的文章,以此讓我們大家對此課題及教會歷史有更多的認識,也鼓勵我們看重個人在聖經,神學,屬靈操練,社會關懷方面的成長,多去參與一些有份量的講座/神學課程,多留意時勢,參與一些社會活動。願神幫助我們把這“光,鹽”的作用發揮地淋漓盡致。
榮燿歸於真神!


<<基督教的传播真的靠武力吗? >>

杨 虹

编者按:于时语和林明雅两人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传播过程和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本文作者则对他们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
  9月23日于时语君的《伊斯兰以武力传教吗?》与9月27日林明雅君的回应文《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武力吗?》站在各自的立场,阐述了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传播途径,给读者们上了两堂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课程。
  然而,在拜读于君的《伊》一文时,心中不免感慨一般人对基督教信仰极度偏颇的认识;之后再看到林君于其回应文《佛》的开场白中认为于君“基督教早期的成功,与罗马帝国的强大武力休戚相关。而基督教从欧洲向全世界扩展……基本上完全凭借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的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时,则令素来不善辞令的笔者有不吐不快之感。
  姑不论于君对他所提出的“十字军运动、欧洲中世纪血腥的宗教审判以及宗教改革之后的长年教派战争”作出多少历史的考证和评估,他将“基督教列强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对数百万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以及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决定对平民投掷原子弹”等借基督教文化之名进行的暴行等同于基督教信仰,就令任何一个认真研究基督教信仰与世界文化史的人(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不敢苟同。
  这是历史认知上的不足;就如于君似乎也误解了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中所谓的“基督教世界”指的其实是受到基督教信仰熏陶的文化/文明,却并不是指这个信仰本身一样。然而,一来这个课题牵涉太广,不宜于这个版位探讨;二来,这也不是笔者原来回应的出发点。
  笔者更为忧心的一个误解,是于君提出而林君认为“基本上正确”的一个看法:“基督教早期的成功,与罗马帝国的强大武力休戚相关。”以为基督教早期的传播,是借助了罗马帝国强大的军事武力此一说法,实在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
  就历史的记载,基督教诞生的首三百年,其实都处在持续不断的逼迫和深重的苦难之中。基本上,这三百余年的逼迫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时期:罗马尼禄皇帝治下至德修皇帝止(Nero-Decius,公元64至250年) 及德修皇帝至戴克理先皇帝 止(Decius-Diocletian,公元250至313年) 。
  第一个时期内,尼禄皇帝率先发难,将公元64年7月烧毁了大半个罗马城的一场大火,毫无根据地归罪在基督徒身上,造成许多基督徒的无辜被害。罗马史家塔西图(Tacitus)就于其《编年史》记载了这件事。
  继尼禄之后,就是豆米仙(Domitian)皇帝于执政期间(公元81至96年)对基督徒所进行的逼迫。而从存留至今的罗马皇帝他雅努(Trajan)与庇推尼总督皮里纽(Pliny, 公元111至113年)的来往书信中,可以清楚看到,在那个时代,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人,随时面临被判处极刑的可能性。

  这个时期的罗马帝国,正值军事武力强大之际;然而帝国对当时正方兴未艾地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却是敌视多于亲善,持的是打压的姿态。基督教尽管还是如火如荼地传播开来,但却是在鲜血中迈着艰辛的步履踏出去,而非如于君与林君所误解的,是“与罗马帝国的强大武力休戚相关”的结果。
  第一个时期的逼迫,尽管有令人不忍卒睹的血腥场面,但却仍属地方性的迫害。第二个时期的逼迫,却是罗马帝国全国对基督教进行有规模的惨烈大迫害,让教会发展史进入其中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公元249年,德修皇帝一声令下,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就因此被囚禁、被杀害;这期间,殉道者的数目远远超过以往所有的逼迫。
  公元253至260年执政的瓦勒良皇帝(Valerian)则用尽方法迫使神职人员和在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信徒反悔所信的道,致力于彻底消灭基督教在当时社会上的领导势力;许多教会的监督、长老和执事都被处死。他也不准基督徒参加聚会,并查抄他们的产业。
  公元303至312年的10年间,戴克理田皇帝(Diocletian, 公元245至312年)向基督徒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大逼迫。303年2月,他颁布了三道“反基督徒谕令”(Edict Against the Christians) ,下令拆毁所有的教堂并焚烧圣书;任何基督徒若不脱离教会,轻则成为奴隶,重则被判处死刑;所有的基督徒也被迫祭拜罗马皇帝神祗,否则遭受酷刑!教父兼历史学家优西比乌(Eusebius)在他的《教会史》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每个城市中,无数人被捆锁;为杀人犯和盗贼所建的监狱已挤满主教、长老、执事、读经的和驱邪者,故无处可收容及监禁那些被判有罪的人。”
  这个时期的罗马帝国,正逐步走向没落,军事武力大不如前;反观基督教的队伍,却日益壮大。基督教确实“成功”传播到整个近东地区,但仗赖的却不是“罗马帝国的强大武力”,而是殉道者以血铺设了的扩展的路。

·作者为全职基督教工作者

http://www.zaobao.com/yl/yl061006_502.html

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书籍介绍:《重寻圣洁》(Rediscovering Holiness)

若有看过我以前一些分享的弟兄姐妹,或许会记得我曾提过,我向一位南大校园团契的弟兄学习一件事,就是在带领敬拜讚美的时候,最少要带一首传统圣诗,这样一来我承认每个时代的人,有他那一代的敬拜方式与歌曲,但同时我又看到传统圣诗的圣经和神学基础是近代的短诗无法与之相比的。以此让弟兄姐妹不把一些宝贵的属灵遗产遗弃。
圣诗,毕竟是人所写的。把它们遗忘了,还不算是甚麽严重的事。但“圣洁”,竟然也要我们重寻,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重寻圣洁》(Rediscovering Holiness), 若把它列为近代谈有关圣洁的经典,我个人认为它当之无愧。作者巴刻( J . I . Packer ) 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圣洁曾是古圣先贤们相当强调的真理。圣经已有言,要我们圣洁,因上帝是圣洁的。曾几何时,牧师,传道们是以权威的方式来讲解这真理。17,18世纪的教会,特别是约翰卫斯理及其所创办的卫理公会是何等看重圣洁。今天,它似乎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巴刻博士所言,我们今天听了许多有关成功,财富,恩赐方面的讲座,但甚少谈有关圣洁。我个人讚同巴刻博士的说法,作为属灵领袖,除了才干,恩赐外,应同时看重圣洁,对罪有敏锐感。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些弟兄姐妹犯错後,听到“我祇是人”或“人是软弱的”。记得一位弟兄曾和我分享在大学学期长假去做一些部份时间工作时,上司好几次误会了他,但就简简单单以“对不起”做收场。他在思考我们人有时候是否把“对不起”这三个字滥用了?为何他上司不检讨自己,学习以後把事情弄清楚过后再来骂人。当弟兄姐妹犯错後,愿对自己的行为懊悔,因我们祇是人,有软弱的时候,耶稣也教导我们要饶恕人,所以我们就应该对他们既往不咎。但是“我祇是人”或“人是软弱的”,绝不是用来纵容我们自己随意犯罪的。
巴刻博士在此书所要谈的三个重点是 :
1)为心灵的纯洁和生命的公义争战,由此学会圣洁。
2)在圣洁和祷告道路上迈进,是上帝篇定和计划的一个教育过程。
3)在圣洁学校里,主耶稣基督与我们同在。
更重要的是,巴刻博士在许多地方都有提出相关圣经经节为依据,这无疑是受改教以来的“唯独圣经”之优良传统所影响。
之後,当他为“圣洁”下定义时,他提出圣公会主教赖尔(John Charles Ryle)在其作著《圣洁》(Holiness)一书所列出圣洁人典型十二方面伦廓。我认同作为圣洁人应有他所提到那十二方面的素质,但上帝的要求应该更多。他所提的,我们用尽一生,也未必能达到那境界,作为参考是蛮不错的,但我们应避免陷入“圣洁的律法主义”。之後巴刻博士也提到“圣洁”与我们的 心,气质,人性 及 人际关系 有关。首先我讚同第一点,“心”,若不是由心发出,正如巴刻博士所言,我将犯了好像法律赛人的“苦修主义”,“形式主义”及“律法主义”三大毛病。
为圣洁下定义後,巴刻博士在接下来两章谈研究与认识救恩,然後才在第四章让我们全面看圣洁,从中让我们知道为何需要圣洁及圣洁从哪里开始。因着我门犯罪失落,唯上帝的救恩能帮助我们脱离罪的困绑,死亡权势,成为新造的人。作者在第二章先以 ‘生病和错觉’ 做开长白。(一)生病:我们都是上帝医院里的病人。渴望完全属灵健康是对,但相信自己很接近完全健康是自欺。(二)我门受有损害性的错觉影响:这些错觉包括很多怀疑,不信,自信的错觉,无法分辨不同事,对上帝本质,作为,性情,计划的错觉… … 等。作者用这例子比喻我们时常对圣洁一些错觉。之後,为救恩下定义,知道我们为何需要救恩及上帝为救恩定下甚麽策略。圣洁是整个救恩计划的一部份。巴刻博士在第三章谈当知道上帝的救恩计划时,我们应有的四种反应来谈圣洁从哪里开始:(一)惊慑於上帝的伟大,(二)感谢上帝的怜悯,(三)为祂的荣耀发热心,(四)像上帝儿女那样自然而活。缺少其中一个,基督徒的圣洁生活就会受到彻底的损害。如巴刻博士所言,这四件事是我们在圣洁学校里的基本功,但我们很容易忘记,所以要时常温习。
对於救恩这方面我个人非常讚同把耶稣看为救恩的中心,因唯有神人合一的耶稣基督能成就救恩。决不能把他看为耶稣的工作,因为耶稣没有义务救我们这些堕落得罪人。作者简单谈了一个与预定论有关的东西,“上帝先在的恩典”。有些基督徒会对这方面困惑,但这的确是圣经的教导。若没有上帝的“先在恩典”,没有人会转向神。不转向神,圣洁生活就免谈。我也讚同作者所说圣经让我们知道这点,是要我们因此颂讚神,感谢神无条件的拣选,而非因此而怀疑及辩论神的计划。如潘霍华所言“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但不是廉价的。”上帝这样恩待我这罪人,我就必须有正确的回应。先在恩典就此指向上帝计划,并引导我们朝向[谦卑,崇敬,盼望]。巴刻博士在第二章也谈到‘教义,经历,实践’是支柱基督徒生命的‘三只脚’。耶稣在世上,不单把一些重要的教导告诉祂的门徒,祂也把一个人格最高的榜样活出来。由此可见,我们所信的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不是一些主观的经历,也不是坐着白占土地;而是一个有真理为依据,能经历神恩,有生命的见证的一个信仰。Roger E. Olson及 已故Stanley J. Grenz所著 《Who Needs Theology?》一书说到,从广义而言,每位基督徒都是神学家,每位基督徒都需要神学,他们把神学分为5种:

1)Folks Theology
2)Lay Theology
3)Ministerial Theology
4)Professional Theology
5)Academic Theology 。

1) & 5) 是两个极端, 前者祇看重经验,後者则把信仰看为一门知识。2) 至 4) 是属於正常基督徒。

[ 2 ) 指一般信徒,但会对信仰反思。]
[ 3 ) 指一般因事奉在神学上有一定装备者,如牧师,传道。]
[ 4 ) 指神学院的讲师,教授,但不把信仰祇看为一门知识。]

李振群博士(新加坡神学院 教务主任)在其著作《如此我信》里谈到“神学不是研究神的知识,而是‘信心经历的反省’”。透过这些反省,我们更认识所信的是甚麽。所以,我讚同巴刻博士所言‘教义,经历,实践’三个在基督徒生命里缺一不可。
记得在一部电影《壮志潜龙》(Men Of Honour), Robert De Niro 饰演一位潜水教官,在戏里,这教官说道,一位牧师和它不同的地方,在於牧师是为上帝工作,而他本身呢?他说他自己就是上帝。或许我们会说他借此使每位潜水员对他绝对服从,或说这祇是一部戏。 但我相信,在我们信仰里的许多古圣先贤的那时代,我们绝对听不到信徒说那样的话。巴刻博士在第三章谈到“(一)惊慑於上帝的伟大”时,他开始就说,现今时代,人们(尤其西方)都在“矮化上帝”,沉溺於人的伟大,认为上帝是微小的。这让我有些同感。若不因着上帝大能的作为而讚美祂,敬畏祂,不因着祂的救赎而感谢祂,再谈圣洁,是无意义的。我们信仰在“感恩”这方面的强调多於其他宗教,其中重要原因当然是要我们知道我们的救是本乎恩。如作者所言“是上帝,不是我们,付上重大代价”或如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言道:“若以为赦罪可以从基督血以外去寻求,补罪的功劳也可以转移到他人身上,那麽若再缄默,就非常危险了”。 在救恩这方面我们毫无功德可言,完全是上帝的恩典。有了讚美,感恩,接下来谈的“(三)为祂的荣耀发热心,(四)像上帝儿女那样自然而活”才有意义。由此可见,作者也在次序方面精心策划。

Tuesday, April 25, 2006

卫斯理约翰━━卫理宗之父

世界上有谁能像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一样?他诞生於一七零三年,具天禀,能自律,受教育,宏造就, 幼时曾从火海里逃生,做好了准备以救千万人灵魂,改革国家,推动新的宗教运动,普及全味。自从他死后 (一七九一年)九十年的世界,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都有卫理宗的教会。第一次的世界会议是一八八一年在伦敦举行; 到了一九八一年在夏威夷举行的恰是百周年纪念大会。

诞生.得救.事奉
服事神的唯一目标是荣耀神,因此圣公会牧师卫斯理撤母耳,及其儿子卫斯理约翰合同意:「每一个生命只有一个目标及方向, 那就是荣耀神及对它不同程度的追求.」 约翰的母亲苏珊娜,虽不是圣公会的背景出身,却也是以?僖裎丈碜非竽勘辍? 撤母耳在英国北部的埃普渥斯(Epworth)小镇上当了四十年的牧师。这小小的房子,当时住满了十几个小孩现在却被卫理 宗信徒尊为「圣地」,因为约翰--撤母耳的第十五个孩子就在这里诞生。苏珊娜看顾每个孩子都是非常细心,不辞烦劳的 教导他们·使每个孩子部有一周一次的个别教导时间,约翰便常常期待星期四晚上的来临。这良好的母子关系, 促使约翰长大后出外也时常与母亲不断通信。

当小约翰六岁时,牧师褛火烧了!大概是那牧区的会友所起火的。这是因为彻母耳常常教导严谨的道德标准,造成会友的不满, 於是这类的破坏事件也就层出不穷了。当人患起时,每个孩子都井然有序地逃出,并列队以待点名;只有小约翰不见粽影。 这时火势已猛烈到异常,谁也进不了房子,大家都跪下祷告。突然间小约翰在二楼的窗囗出现,当屋顶尚未塌下之前, 几个友善的会友便曼罗汉的将他救下来。苏珊娜认为这是神所施的奇迹来加以拯救,因此将小约翰分别出来,专为神而工作, 也特别的照顾他。卫斯理约翰正如r从火里抢救出来的一块木柴」。这木柴终於燃点了全英国似野火燎原般的复兴火焰, 以见到神的荣吧!

当撤母耳离家去伦敦之时,家中发生了两件意义深长的事件:

其一,是苏珊娜在厨房里举行祷告会,人数不断地增加。她是一个天生反传统的女性·举行祷告会是违反了教会的律例, 因为这是牧师的职责;同时也违反了国家的法律,因这是一个非法的集会。她答应撤母耳,假如他不高兴,便将这集会取消, 但他却没有什么表示。

其二,是苏珊娜这时读到两个南印度宣教士的工作报告,她极度的兴奋又深切地体会救人灵魂的急切需要,便把这件事与 孩子们分享。其实卫斯理家族中并不缺乏宣教的色彩:他们的祖先曾在十字军的行列,其中有一位於一三四零年在圣地殉难, 这事迹使卫斯理的家效上可以使用蚬设。约翰的祖父曾计划到荷属基丽南(或称苏立南)去,他父亲也为印度、 中国及亚比西尼亚的宣教工作起草一个周详的计划。

小约翰到十一岁时,进人伦敦一所着名的公立学校就读;在十七岁时(一七二零年),进了牛津大学。一七二六年, 被选为林肯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双亲特别为这件事赞美上帝。这时他的弟弟,也是他后来工作的伴侣查理(Charles Wesley), 也进入牛津求学。一群愿意遵行严谨灵性修养及热心慈善工作的同学,便组成许多小组。根据查理的记载,校中同学就送给 他们一个无恶意的称号;循规蹈矩者(Methodist--卫理宗信徒)。他们的领袖卫斯理约翰便如此下定表说:"卫理宗 信徒乃是遵照圣经所定下的规矩而生活的人"

卫斯理约翰的同事拍吞博士(John Burton)向他建议到美洲去当圣公会的宣教士,卫斯理同意他的意见也希望牛津的学友 都能同去,但最后只有一部份的人与他同行。初成新寡的苏珊娜,拿出她的信心及勇气,鼓励卫斯理约翰说:「我若有 七十个儿子我也会很高兴地见到他们一个个走这条道路,即使我今生不再见到他们也是情愿的.」

卫斯理约翰 --- 宣教士
卫斯理约翰的生命的另一个阶段(一七三五 -- 一七三八年),是在美国乔治亚州渡过。在这里,他成为英国殖民地居民的牧师。 但深深埋在他心中的是向土族印第安人传杨福音。 他以为这一批原始生活中的人能对福音有很快的反应;他也希望在这些倚靠大自然生活而不被物质社会影响的人,建立一个 新约型的团契,但他却大失所望,因为他们的反应并不热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事件促使卫斯理约翰在一七三八年二月 离美返英。圣会的年轻会员威特腓德(George Whtefield),在街所理约翰离英时,已慢慢建立了满有能力的传道士的声望。 在卫斯理约翰返英以后,他前往美国,他用以下的文字形容卫斯理约翰的影响力:」卫斯理约翰在美国所做的事,其好处是无法 形容的。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被看为至宝。我深深地希望他在美国所奠下的根基,不会被人或魔鬼所摇动其丝毫。」

虽然有人认为美国卫理公会的开始是在一七六六年平信徒的活动,也有人认为是在一七六九年宣教士的工作。但也有些史家却归功於卫斯理约翰的乔治亚州的工作。根据威特腓德的见证,卫斯理约翰的早期工作确是价值无比的.

卫斯理约翰的五旬节经验
当约翰回到英国时,他与在宣教工作上闻名的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ns Brethen)的会友交往了几个月。这班人非常强调内心成为 神儿女的确据。在约翰未离英时对他们钦佩不已,在美时,亦与他们的领袖包勒(Peter Bohler)交往密契。他在这团契 文通的关系里,学习了不少功课,促使他决定:第一,放弃他以前认为公义的生活也能带来救恩的谬见;第二, 承认在基督里被称为义,乃是他「唯一称美,成圣,得救的途径.」

心中便有了这个决定,於一七三八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当他在圣保罹教堂听圣诗班唱到:「耶和华阿,我从深处向你水告。 」一句时,内心深受感动。当晚他到圣公会的雅德门大街(Aldersgate Street)的教会聚会时,有一人正在念为了路德的罗马书注释的序言。其中一段深深抓住他的心:

「信心是心灵的动力……. 信心是不断的依靠神的磷悯…… 这坚固的信靠,令人内心振佗,兴奋喜乐…。 这种崇高壮烈的气概,高贵博大的精神, 是上帝的灵,在人心内的工作。他因着信 徒的信心,赐给他们的。」

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到这个时候也进入了高潮。约翰自己也如此记述:「约在八时四十五分,当讲员解释因信耶稣, 神如河在人心展开圣工时,我的心举奇异的火热。」这就是约翰在五旬节。他被圣灵所充满,增添了力量,有用不尽 的精力及火热抢救灵魂的心。他也具有能透过不同途径去改革教会,国家的智慧。同时也能将圣经中圣洁生活型态传到各地, 世界便成为了他的牧区。

举个例子:那些在牛津大学听他讲道的会众如此见证说:「我们听到一个新的信息,一个箭的方向,一个新的复兴宣言, 具备了全新的力量。」但多数的圣公会礼拜堂却向他关上大门。威特腓德在美洲经过数月的成功宣教工作,於一七三九年回英, 并邀请卫斯理约翰接替他在布里斯托(Bristol)的事工,威氏也在同时向他证明户外布道的果效。约翰便自此摆脱了他的偏见, 由礼拜室走向户外,向无数的矿工及其他人传福音。户外原是基督所喜欢的地方.

这工作的结果·促使组成团契的需要,如此便能让这些重生的基督徙彼此相互鼓励,帮助,劝诫以后出正直圣洁的生活。 因此组成了好些卫理班会,使大家有机会共同崇拜,研究启迪。各班会有指派的组长,不过他们必须在圣公会叁加主 日礼拜和领受圣餐。到一七三九年,在布里斯托(Bristol)建造了第一个卫理中心,称为 [新会所(The New Room)], 内有一个小小的礼拜的地方。那不是教会。同年在伦敦的[铸造厂J]废址设立了卫理会的总部,共达四十年之久。 这铸造厂是铸造枪炮地方,怛在一次大爆炸以后,迁移他处。用这铸造厂作为总部是最恰当不过的,因为由这里发展出去 的是对抗罪恶及黑暗势力的圣战。

这旧铸造厂后来成为社交会堂(Institutional Church)内有各种社交活动的设施,例如:容有一个可坐千五百人的布道应, 一个聚会室佗为纯弟兄或纯姐妹小组聚会的地方,一间学校,一个书室,和卫斯理的住所。在一七四四年,成为卫理公会第 一次大会的会场。以后一七四六年又增设一间独房,一七四七年再加上一个借贷所,同年又添了一个孤儿寡妇的收容所。 接下来的数年间,卫理公会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因此便有人说,「卫理会尚未建造礼拜堂,却先办学校」,这确是 卫理会初期宣教工作的特色。卫斯理约翰在解释圣经中圣洁公义时,认为个人的圣洁及社会的公义,二方都包括在内。 当卫斯理约翰及他的传道人在伦敦用餐时,常在济贫院里。这种与穷人认同的行为,对於像他这样熟悉贫穷困苦的人 是十分自然的。

全世界为牧区
在布里斯托传道不久,他提出抗议,反对他只能在自己的牧区里讲道。为要在别的牧区讲道,必须获得许可。 他反对这种圣公会的规定,写箸说:’我现全世界是我的牧区。我的意思是说在这样广大的范围里,在任何地方, 我有权利,也有责任;向一切愿意听的人,宣告快乐的救恩信息.

许多圣公会的讲台便渐渐地不许他讲道;但他却以败垣残壁为讲台,以穹苍代替高耸的歌德式拱顶。当他不能再在埃普渥斯 礼拜堂讲这时,他站在他父亲的墓碑上讲道。天尚未破晓时,群众已从各地蜂拥而来,唱着查理斯以大家喜爱的音调, 写佗的圣诗,静聆卫斯理约翰传讲因信得救,光相信,后追求成圣的道理。有时他向为数三万多人的群众布道。他一共 讲了四万二千四百次的道·走了二十五万五千哩的崎岖道路,遭受了不少暴力的攻击。有一次,有人放开一头忿怒的牡牛 向他直冲过来,又一次一个强盗抢走他的银两,却因他的传道,强盗信了福音,立刻在路上归还所有的钱财。

每当卫斯理约翰在一个地方布道完毕,便在当地组织班会,派立组长。这些组长能带领会众祷告、读经、组织工作, 却不能讲道。但在卫理会初期,一七四一年时有一位年轻的麦克斯菲德(Thomas Maxfleld)在旧铸造厂废址的教会讲道。 这事苏珊娜也知道。卫斯理约翰原想阻止这事,但苏珊娜对他说:「去听听他的讲道,去看看他所结的果子!」他去听也去看了。 结果就在苏珊娜劝告的影响之下,卫理公会重视上帝给子平信徒讲员讲道的恩赐。

联系教会的领袖
由一七四四年始,卫斯理约翰便召开传道人的年会,以问答的方式讨论教义及组织上的问题。这些能够深入了解、思考, 并就每个教养下以定义的问答,近年来已被整理成书出版。但在当时卫斯理约翰也出版了一本关於「基督徒的完全」一书, 是每个传道人所也、读的。这些问答通常都是约翰供给答案,因此有人称他为「教皇约翰」。但在后来的班会及年会, 个人的经验及集体的意见给以一种平衡。卫斯理约翰所经之处,他却按地理区域组织教区,每教区可以有数位传道人轮流 到年会上报告,卫斯理组织班会、教区、及年议会。他将这些组织,速系在他一人身上。这种组织方式实在是上帝赐他特别的能力。 在卫斯理约翰死后,卫理宗的联系教会的组织方式继续停在,在英国有每年一次的年议会,在美国则有四年一次的总议会。 而后新、马卫理公会也采用了这种组织方式。

美国的卫理公会
卫斯理约翰自己曾往美国为宣教师,其后,自一七六九年开始,美国差会遗宣教师前往美国,其中以亚斯理(Francs Asbury) 为首。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除了亚斯理外,其他的人都回英国去了。当约翰看到在美国班会成员的属灵需要时, 他便要求伦敦主教按立牧师去美国,但这主教却拒绝了。卫斯理约翰没法,只好很迟疑的模仿早期亚历山大教会的先例: 长牧接立自己主教,他技立了两位传道人为长牧。并且采用圣公会对立会督仪文。明加修改,立谷多吗(Thomas Coke) 为监督,他授权谷氏接立牧师,又在一七八四年授权给他立亚斯理为监督。

这大胆的作法虽然只限於在美国的工作,却使他弟弟查理及一些人感到不安。有些人却开始在英国计划组织新的教会。 卫斯理约翰始终都没有离开圣公会。一七八四年在巴提摩的圣诞会议上,亚斯理要求大会以投票方式举荐他与古氏为监督, 这是为了使他们通过民主的途径,及约翰的权柄,能治理美国卫理会。渐渐地,会留的名称取代了监督的称号。美国卫理 公会也有仍用监督的名称。他们采用集体颌导制。在那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称为’美以美会」(在一九三九年开姑,改称卫理公会). 谷氏经常来往英美两地,并在多处地方建立宣教据点,特别是西印度群岛,因此,被称为「卫理公会宣教之父J。一七九五年 ,也即在卫斯理约翰离世四年后,在各方都同意的协调计划下,成立了英国惠师理会(The British Methodist WesleyanChurch)以后改称循道公会,即为英国的卫理公会)。自此就和圣公会完全分开而成了独立的教会。

卫斯理约翰的神学
约翰向来都持守着福音信仰基本。他用圣经,经验,理智及传统等途径来解说教义。根据他的经验,有两个教导是不正确的。 他并不反对天主教。在一封着名的信中,他甚至向天主教表示双方在信仰L有相近的地方。有两个教导是直接违反了他对救 恩及道德责任的观念。第一,他拒绝接受预定论所提倡的每个人信主与否部已是定下来了,他认为救恩是为每一个已悔改, 用信心接受基督的人而设的。这就与领导加尔文派卫理公会的威特腓德发生冲突。因威氏是信奉预定论的加尔文主义信徒 (加尔文是改教运动家)。第二,卫斯理约翰也反对因信称义的极端解释,因有人教导说得救既是单靠信心, 那基督便抹去过往的一切道德律。卫斯理约翰形容这异端对基督教的影响有如毒蜘蛛网一般。因此他常强调:「人非圣洁, 不能见上帝的面. 」 积极的一面,卫斯理约翰留给美国卫理会的是一套健全的福音传统的三位一体的教导,圣经是我们唯一的经典, 历史的信经是我们的信经。他简化了圣公会的三十九条要道为二十四条,由谷多吗带给美国卫理会。也由他带交年会记录中的教义, 现例,他的讲道集及新约笔记。在我们的崇拜礼仪中有使用到信经,在法规中也有二十匹条要道及规例。因为圣经占有首要的地位, 因此许多圣经所强调的教义,也能在卫理会的写作中看到。同时我们也有信仰上与实践上的特点;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 (一)悔改,(二)称美,(三)成圣,(四)完全,为卫理会信仰的四大支柱。

卫斯理的社曹宗教
卫斯理约翰在社会正义及改善道德水准上的贡献在当时是特出的。他反对当穷人无粮食可吃时,富人却用大麦去造酒。 他攻击奴隶制度为恶毒的罪行,足以破坏人类四海一家的友情。他重新建立贫民的事工,他的组长后来也有许多成为工会领袖。 他鼓励豪厄德(John Howard)叁与监狱改革工作。他强力反对兵士正募队如河强迫百姓加入海军的事,因为这已违反了 宪章的精神,即使是在他死前的一个星期,他也写信给威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以鼓励他解放黑奴的事工, 因奴隶制度是恶毒的行径。许多历史家都认为卫斯理约翰的属灵复兴运动使英国避免伦於法国大革命演出的大灾难。 我们能肯定这宣教计划及社会工佗已经深入民间,触及不满情绪的根本- - 贫穷,不公义,不平等。卫斯理约翰不 只是要求个人及社团做些慈善事业便算了,他积极的站在一切反抗不公不平的社会力量的一方,并亲自叁加改革的工作。 因此卫理会虽不足与与强力炸弱相比,至少地不是人民的鸦片。

世界为牧区的实现
卫斯理约翰尢人并没有为卫理公会的传遍世界跳越重洋。他只是如此写下:「五十年前种下的芥菜种已经传到英国、 爱尔兰、外特岛(ISIE of Wight)、人岛(Isle of Man)。美国、琉厄德群岛(Leeward lslands),经越大陆, 而抵加拿大,纽芬兰等地。」这都是由许多无名英雄造成的,留下名的有谷多马博士。他就是这班无名英雄的领袖, 他们郑重地听从卫斯理约翰的劝告,积极的将福音传至普天下去。谷反正在跨越前往西印度群岛及锡蔺途中,在未踏足锡兰时, 便死在海k。他所率领的那一队英国宣教士至终在一八一四年,抵达锡兰。美国卫理公会有亚斯理推广教会由东部传到中西部, 李哲生(Jason Lee)复推广到太平洋沿岸,柯林(Judson Colljns)及怀德(Moses White)传到中国。蒲脱勒 (William Butler)传到印度。戴勒(William Taylor)充满了能力,在加利福尼亚,澳洲,印度,南美及非洲传道, 由於鼓勒的鼓励,多本(James M. Thoburn)离开中印度到加两各答去,从那里被召到仰光及析加坡, 又从新加坡他跳至菲律宾。当时美国正在二十世纪初叶将菲律宾成为其殖民地。亚尔汉(William F. Oldham) 是在印度戴勒的布道会中信主,又受多本的影响将卫理公会带到我们的海岸一带地方来。这些及其他或多或少世界闻名的人, 因受基督的爱的激励,将它的名传遍全球:他们自己的名也被录在生命册上了。

未完的事工
在卫斯理约翰未离开世间时,由他的写作中可以看到时势的转变。在他以前被轻视的地方,数十年以后却得到了荣耀。 一八八一年,在西敏寺礼拜堂的一条庄穆的迥廊上,建立了一个卫斯理约翰及查理的纪念碑。其上刻着这些令人 难以忘怀的名句:」我以全世界为我的牧区.「神虽葬了它的工人,却继续他的工作.’其中最好得无比的, 乃是神与我们同在。」最后这句名言是这位神仆的最后遗言。主耶稣基督是他的救主,是他随时的引导者、拯救者及同伴。 在读到卫理会工作的成就,常会听到这样的欢呼: 「看哪!这是神所完成的工作.」

神使用它的教会及众教会来继续他的工作。卫斯理约翰的使命虽已完成,但术理会所面对的,乃是一个未完成的事工。 对于一般献身,从事於上帝尚未完成的圣工的人,基督必与他们同在。上帝仍受这个世界;它的爱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为了这世界而死,使我们与卫斯理约翰一同说道:「其中最好得无比的,乃是神与我们同在.」

摘录自<卫斯理约翰> 多礼三美会督/译:何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