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风雨情》的一些人物
《江山风雨情》的一些人物
-----------------------------
“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今天,中国有此辽阔之领土,其中一个要归功於他的人物,莫过於中国史上最贤能的君主 - 清圣祖 康熙皇帝。康熙经长久的励精图治,东征西伐,把当时局面还不相当稳定,处於近呼四分五裂的中国(包括台湾),统一起来。后来更因着他子孙,雍正,乾隆的圣明统治,缔造了中国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之前,即明末清初时,有许多人也历尽千辛万苦,为这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就是皇太极,多尔衮,孝庄,及一些功臣。
小弟爱看史剧, 由其是中国史剧。前一阵子,刚看完一部据说在中国得到惊人收视率,且远胜於《康熙帝国》的“《江山风雨情》”。这部剧是拍摄明末时期的事,明思宗 崇祯皇帝 登位,至到 闯王 - 李自城攻陷北京 ,崇祯皇帝自缢於煤山,明亡 ,吴三桂顺清而交出山海关,向南讨伐李自城 , 满清入关。明末清初,中国局势一片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一个时代,不管你是生长在普通百姓家庭,臣将之门,或帝皇之家,你很可能许多时候都是在战兢状态中,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到底谁才是可靠的?
此剧,有些人物让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 明思宗 崇祯,太监王承恩,袁崇焕,吴三桂,洪承畴,清太宗皇太极,范仁宽,孝庄,陈圆圆。记得‘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在其〈袁崇焕评传〉提到广东省出过两位在中国史上名人,一个是中国国父 - 孙中山(广东‘香山县’,现称为‘中山市’),另一个就是本剧的三军统帅-袁崇焕(祖籍广东 东莞市, 后落籍广西 藤县)。其中,让金庸先生最为欣赏的就是袁崇焕。袁崇焕被崇祯被派到宁远当统帅,北上要面对强悍的满清八旗精锐,对中原虎视眈眈;南面则面对大明朝廷,皇帝及大臣们对自己的猜忌和批评。要担当这职位是相当不容易的。袁崇焕花了许多年时间,想出一条对付满清入侵的方略 – “以战谋和”。因着明朝的国势衰弱,想要完全战胜强悍的八旗精锐,根本是很困难的事,更别说把满清消灭。若能和满清媾和,换取8至10年的太平,让明朝重振国力,方有能力和满清一决雌雄。但因着国面问题,崇祯严拒媾和,并下令严办赞同议和的大臣。之后崇祯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为袁崇焕为了以战谋和,与满清勾结,把袁崇焕凌迟处死。
接下来我要提一提崇祯皇帝,从认识中国历史以来,我对此皇帝都无好感,在看此剧时更对此人恨之入骨,觉得它是个彻底失败,猜忌心过重,自以为是及极度无能的昏君。但深一层地想,又觉得它其实蛮可怜的。生长在那个时代,要当好皇帝的角色,实为不易。他再怎么不好,最少他有一颗振兴大明王朝的心志。可惜的是明朝至英宗时期,国势开始走下坡。由许多代皇帝所累积下来的腐败,到最后,乘下一个几乎大罗金仙也难收拾的烂摊子丢给崇祯,再加上他个性上的一些缺点,“重振大明”,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太监,特别是明朝的太监,在读到一班的史书都让人觉得他们都是一群大奸大恶之人。英宗时期的王振,孝宗及武宗时期的刘谨,明末时期的魏忠贤,曹化淳,这些都是众所皆知的大奸贼。王承恩,喜宗时期,在信王(崇桢)府上当太监,喜宗驾崩,思宗崇祯登位,魏忠贤倒台后,王承恩被封为大内总管兼东厂首领。因此,大臣们都需敬他几分。在此剧中,让我看到“忠臣”及“奸臣”,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两种人,结合在王承恩身上。对崇祯,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对付大臣们,他的手段还是蛮“高明”的。
若不是看了此剧,我或许到今天都还不知道范仁宽这人(据说此人真名乃 范程文)。身为汉人在满清当臣子已不简单,他当上了首席汉臣,满清朝廷的一品大臣,更为不易。在当时满清朝廷中,除了皇太极和孝装对他特别赏识以外,满人对汉人有一定程度的鄙视和猜忌,他亦不例外。在中原人眼里他简直就是不配称为炎黄子孙。满人有些还骂他“汉狗”,汉人心目中,他是“汉奸”,这使我想起一句和他情况很相似的话 “猪八戒照镜,两面不讨好”。因他父亲是被清兵杀死的,当他回中原探望母亲,母亲得知他是满清朝廷的一品大臣,愤而自缢。这样的一种打击,是不容易想象的。他觉得明朝日渐衰弱,满清日渐强大,且有统一天下的一天,因此而归顺清朝,多年来扮演一个“两边不讨好”的角色,实为不易。让我更敬佩的是他明知当满清使臣去向崇祯皇帝提交议和书,必九死一生,却还愿担此重任。他的死换取了一些满人-多而滚,豪格的敬佩。
当范仁宽到紫禁城时,由大臣洪承畴接见他,引他去见崇祯皇帝。一路上,从他们的谈话当中,发现洪承畴,稍有些看不起这位满清汉臣,相信当时他想也没有想到他在日后也归顺了满清。想当年,天启年间,魏忠贤当道时,一至到崇祯年间,大臣周延汝与王承恩恶斗时,他都似乎在静观其变,不动生色。之后,在设法对付李自城这件事,才慢慢发觉此人非同小可。而且军事方面的才能还挺不错。但,当他被派往宁远对付清军时,却还是中了皇太极之诡计,而被其活抓。初时,他还是宁死不屈的,经过孝庄,皇太极的千方百计,加上肯定明朝的衰亡将至,终于说服了他。明朝灭亡后,在施计对付大顺(李自城)方面,他功劳可不小。皇太极驾崩后,他也献计孝庄如何博得多尔滚的信任以保生存。
若问中国史上的‘女强人’,除女皇武则天,慈西太后外,还有谁能与他们相比呢?我个人认为孝庄不在她们之下。孝庄这名字,以前稍有听过,却不太认识。一至到看了《康熙帝国》之后,才发觉此人真乃一代“枭雌”。孝庄 – 皇太极之妃,顺治之母,康熙之祖母。经过三代王朝,对于三朝的皇帝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此人不单精通汉文,对中国的一些古书经典都有认识。如之前所说,那时的满人,对汉人有一定程度的歧视。象皇太极,孝庄那样尊敬汉人的文化,实为少见。皇太极驾崩后,由于没有立下皇位继承人,导致肃亲王豪格(大阿哥)与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之兄)争位。孝庄为了自己与儿子福临(顺治)的生存,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投奔多尔衮。最后随着大多数觉得皇位应由儿子继之,多尔衮便推举六岁的福临继位,由他及代善王摄政,至到福临亲政年龄才还政,结果得到大部份人的同意而结束这场可能导致满清内战的皇位之争。
吴三桂,陈圆圆。以往都听人说吴三桂大汉奸,为了这女人而放清兵入关。如戏里所说,当时明朝已亡,李自城建立了‘大顺’,他及三海关的整个军队已无国无家可靠,他当时在挣扎应该顺‘清’,还是降‘顺’。他所镇守的三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他所带领的几万宁远铁骑,也是一支相当强悍的部队。不管是对满清或大顺,吴三桂及三海关是他们双方志在必得的。终于,最后让满清给得逞了。也因此,百姓开始传言,满清入关成功,是因为吴三桂降清开关,因此在后世落了个“大汉奸”的臭名。既然大明已亡,为了自己和全军人马之生存,要做出降顺任何一方的决定,不管是何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骂他是汉奸时,也应该体谅其难处与背景。另外,其妻陈圆圆,从此剧中,让小弟觉得她是个可怜的人。因着朝廷里的权力斗争,她在宫廷内诞生,之后母亲带她到一偏远之地,生活平苦。后来母亲因病早逝,她被卖到青楼,18岁遭人强暴。她觉得是上似乎无好男人,一至到他遇到吴三桂。吴三桂固然是真心喜欢他,但吴三桂的为人也有许多让她失望的地方。
记得金庸先生在其著作《碧血剑》中提到皇太极之死是历史上一疑案。皇太极把国号“金”改为“清”,“女真”族改为“满”族。於35岁登上皇位,52岁驾崩。在这部戏里,我欣赏他能重用汉人,他说他不单要当满人的皇帝,要当汉,蒙,回,藏,天下人的皇帝。从政治,历史角度看,此举能看出他长远的眼光。当要统治一异族是他们人口近呼8倍的国土,若他们不吸取蒙古人在元朝统治的教训,大清的江山难以持久。如刚才所言,袁崇焕是因崇桢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凌迟处死的。他恨袁崇焕,因其父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所伤,重伤不治而身亡,都是拜袁崇焕所赐,更痛恨的是,大明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袁崇焕却还是硬着骨头坚守这垂死争扎的江山,使其不能尽快统一天下。另一方面,他又欣赏袁崇焕的才能及其为人。得知袁崇焕的死讯后,他为袁崇焕行祭礼,还答应得天下后一定为他雪冤。我无法想象这种对一个人又爱又恨的心理。
当中的一些反思 :
------------------
始祖亚当,夏娃犯罪后,不但神-人关系产生裂痕,人-人关系也出现相当大的问题。彼此猜忌,谋算,仇杀,斗争。不再那么单纯,越来越复杂。第一任诺贝尔华人得主 – 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是一起从事物理研究,通过这样认识对方,成为关系密切的朋友,但后来,他门决裂了。当有人去访问杨政宁,在问道他和李政道的决裂这事上,他只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很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就可说清的”。中国,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尊孔崇儒的‘礼仪之邦’,他的政治史, 如金庸先生所言,从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帝政以来,3000年的政治史,已把结论很明确地摆在我们眼前:成功政治领袖的条件 1)容人之忍 2)克己之忍 3)对付政敌要残忍 4)极强的权力欲 5)决断明快 。1),2)和5)或许还值得我们学习。3)和 4)只会导致持续不断的仇恨及明争暗斗。在政治及沙场上的斗争中,很多无辜的性命牺牲。有些人要冒着危险去做下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定。另外一些人,因身在其位,很多时候也有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一点,让我学习体谅领袖,而不是一味批评他们得为人和做事方式。曾有读者因《鹿鼎记》里韦小宝这一角色,而质疑此书是否金庸先生的著作。金庸的回应是:(一)既然这是其最后一部作品,他想有些新的尝试。(二)在明末清初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象韦小宝这样的人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再说,韦小宝再怎么不好,最少也有一个优点 – 对朋友讲义气。林鸿信博士在其《小教理》提到,按加尔文神学观,自始祖犯罪后,人的任何一部份都受罪的感染,当初那神的形象已失去,但却没有全然失去。所以一个人再穷凶极恶,为着他那点残存神的形象,我们还是要学习去爱他。一个人再坏,总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