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书籍介绍:《重寻圣洁》(Rediscovering Holiness)

若有看过我以前一些分享的弟兄姐妹,或许会记得我曾提过,我向一位南大校园团契的弟兄学习一件事,就是在带领敬拜讚美的时候,最少要带一首传统圣诗,这样一来我承认每个时代的人,有他那一代的敬拜方式与歌曲,但同时我又看到传统圣诗的圣经和神学基础是近代的短诗无法与之相比的。以此让弟兄姐妹不把一些宝贵的属灵遗产遗弃。
圣诗,毕竟是人所写的。把它们遗忘了,还不算是甚麽严重的事。但“圣洁”,竟然也要我们重寻,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重寻圣洁》(Rediscovering Holiness), 若把它列为近代谈有关圣洁的经典,我个人认为它当之无愧。作者巴刻( J . I . Packer ) 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圣洁曾是古圣先贤们相当强调的真理。圣经已有言,要我们圣洁,因上帝是圣洁的。曾几何时,牧师,传道们是以权威的方式来讲解这真理。17,18世纪的教会,特别是约翰卫斯理及其所创办的卫理公会是何等看重圣洁。今天,它似乎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如巴刻博士所言,我们今天听了许多有关成功,财富,恩赐方面的讲座,但甚少谈有关圣洁。我个人讚同巴刻博士的说法,作为属灵领袖,除了才干,恩赐外,应同时看重圣洁,对罪有敏锐感。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一些弟兄姐妹犯错後,听到“我祇是人”或“人是软弱的”。记得一位弟兄曾和我分享在大学学期长假去做一些部份时间工作时,上司好几次误会了他,但就简简单单以“对不起”做收场。他在思考我们人有时候是否把“对不起”这三个字滥用了?为何他上司不检讨自己,学习以後把事情弄清楚过后再来骂人。当弟兄姐妹犯错後,愿对自己的行为懊悔,因我们祇是人,有软弱的时候,耶稣也教导我们要饶恕人,所以我们就应该对他们既往不咎。但是“我祇是人”或“人是软弱的”,绝不是用来纵容我们自己随意犯罪的。
巴刻博士在此书所要谈的三个重点是 :
1)为心灵的纯洁和生命的公义争战,由此学会圣洁。
2)在圣洁和祷告道路上迈进,是上帝篇定和计划的一个教育过程。
3)在圣洁学校里,主耶稣基督与我们同在。
更重要的是,巴刻博士在许多地方都有提出相关圣经经节为依据,这无疑是受改教以来的“唯独圣经”之优良传统所影响。
之後,当他为“圣洁”下定义时,他提出圣公会主教赖尔(John Charles Ryle)在其作著《圣洁》(Holiness)一书所列出圣洁人典型十二方面伦廓。我认同作为圣洁人应有他所提到那十二方面的素质,但上帝的要求应该更多。他所提的,我们用尽一生,也未必能达到那境界,作为参考是蛮不错的,但我们应避免陷入“圣洁的律法主义”。之後巴刻博士也提到“圣洁”与我们的 心,气质,人性 及 人际关系 有关。首先我讚同第一点,“心”,若不是由心发出,正如巴刻博士所言,我将犯了好像法律赛人的“苦修主义”,“形式主义”及“律法主义”三大毛病。
为圣洁下定义後,巴刻博士在接下来两章谈研究与认识救恩,然後才在第四章让我们全面看圣洁,从中让我们知道为何需要圣洁及圣洁从哪里开始。因着我门犯罪失落,唯上帝的救恩能帮助我们脱离罪的困绑,死亡权势,成为新造的人。作者在第二章先以 ‘生病和错觉’ 做开长白。(一)生病:我们都是上帝医院里的病人。渴望完全属灵健康是对,但相信自己很接近完全健康是自欺。(二)我门受有损害性的错觉影响:这些错觉包括很多怀疑,不信,自信的错觉,无法分辨不同事,对上帝本质,作为,性情,计划的错觉… … 等。作者用这例子比喻我们时常对圣洁一些错觉。之後,为救恩下定义,知道我们为何需要救恩及上帝为救恩定下甚麽策略。圣洁是整个救恩计划的一部份。巴刻博士在第三章谈当知道上帝的救恩计划时,我们应有的四种反应来谈圣洁从哪里开始:(一)惊慑於上帝的伟大,(二)感谢上帝的怜悯,(三)为祂的荣耀发热心,(四)像上帝儿女那样自然而活。缺少其中一个,基督徒的圣洁生活就会受到彻底的损害。如巴刻博士所言,这四件事是我们在圣洁学校里的基本功,但我们很容易忘记,所以要时常温习。
对於救恩这方面我个人非常讚同把耶稣看为救恩的中心,因唯有神人合一的耶稣基督能成就救恩。决不能把他看为耶稣的工作,因为耶稣没有义务救我们这些堕落得罪人。作者简单谈了一个与预定论有关的东西,“上帝先在的恩典”。有些基督徒会对这方面困惑,但这的确是圣经的教导。若没有上帝的“先在恩典”,没有人会转向神。不转向神,圣洁生活就免谈。我也讚同作者所说圣经让我们知道这点,是要我们因此颂讚神,感谢神无条件的拣选,而非因此而怀疑及辩论神的计划。如潘霍华所言“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但不是廉价的。”上帝这样恩待我这罪人,我就必须有正确的回应。先在恩典就此指向上帝计划,并引导我们朝向[谦卑,崇敬,盼望]。巴刻博士在第二章也谈到‘教义,经历,实践’是支柱基督徒生命的‘三只脚’。耶稣在世上,不单把一些重要的教导告诉祂的门徒,祂也把一个人格最高的榜样活出来。由此可见,我们所信的不是一个空谈的理论,不是一些主观的经历,也不是坐着白占土地;而是一个有真理为依据,能经历神恩,有生命的见证的一个信仰。Roger E. Olson及 已故Stanley J. Grenz所著 《Who Needs Theology?》一书说到,从广义而言,每位基督徒都是神学家,每位基督徒都需要神学,他们把神学分为5种:

1)Folks Theology
2)Lay Theology
3)Ministerial Theology
4)Professional Theology
5)Academic Theology 。

1) & 5) 是两个极端, 前者祇看重经验,後者则把信仰看为一门知识。2) 至 4) 是属於正常基督徒。

[ 2 ) 指一般信徒,但会对信仰反思。]
[ 3 ) 指一般因事奉在神学上有一定装备者,如牧师,传道。]
[ 4 ) 指神学院的讲师,教授,但不把信仰祇看为一门知识。]

李振群博士(新加坡神学院 教务主任)在其著作《如此我信》里谈到“神学不是研究神的知识,而是‘信心经历的反省’”。透过这些反省,我们更认识所信的是甚麽。所以,我讚同巴刻博士所言‘教义,经历,实践’三个在基督徒生命里缺一不可。
记得在一部电影《壮志潜龙》(Men Of Honour), Robert De Niro 饰演一位潜水教官,在戏里,这教官说道,一位牧师和它不同的地方,在於牧师是为上帝工作,而他本身呢?他说他自己就是上帝。或许我们会说他借此使每位潜水员对他绝对服从,或说这祇是一部戏。 但我相信,在我们信仰里的许多古圣先贤的那时代,我们绝对听不到信徒说那样的话。巴刻博士在第三章谈到“(一)惊慑於上帝的伟大”时,他开始就说,现今时代,人们(尤其西方)都在“矮化上帝”,沉溺於人的伟大,认为上帝是微小的。这让我有些同感。若不因着上帝大能的作为而讚美祂,敬畏祂,不因着祂的救赎而感谢祂,再谈圣洁,是无意义的。我们信仰在“感恩”这方面的强调多於其他宗教,其中重要原因当然是要我们知道我们的救是本乎恩。如作者所言“是上帝,不是我们,付上重大代价”或如加尔文在其《基督教要义》言道:“若以为赦罪可以从基督血以外去寻求,补罪的功劳也可以转移到他人身上,那麽若再缄默,就非常危险了”。 在救恩这方面我们毫无功德可言,完全是上帝的恩典。有了讚美,感恩,接下来谈的“(三)为祂的荣耀发热心,(四)像上帝儿女那样自然而活”才有意义。由此可见,作者也在次序方面精心策划。